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臺灣留學心得 生命中溫暖的一年

作者:韓珂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 醫師)

8月份收到同門師長趙雅琴的約稿,關於在九月份的臺灣腦中風學會會訊中寫臺灣學習心得報告,瞬間記憶排山倒海般湧入,回想起師從胡漢華教授,在臺灣學習的那一年,滿滿的都是溫暖和驚喜。

  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臺灣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在胡漢華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順利完成了博士課題關於頭、頸靜脈回流障礙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性的臨床研究及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投稿,掌握了居國際領先地位的頸部靜脈血管超聲技術。該博士論文榮獲吉林大學2014~2015學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而引入的靜脈超聲技術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1. 關於臨床專業知識的驚喜和收穫。
  胡教授當年在臺灣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時意外發現了無法用動脈知識解釋的東、西方人的腦血管病的差異,因此帶領團隊從靜脈超音波入手,陸續發表了一系列靜脈臨床應用的研究成果:靜脈異常與暫時性單眼黑朦症(Transient Mmonocular Blindness, TMB)、暫時性全面遺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TGA)、腦白質病變(White Matter Change)、恐慌症(Panic Disorder)、姿勢不耐症(Orthostatic Intolerance Syndrome)均存在相關性,填補了靜脈研究的空白,奠定了其在靜脈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兩個重要的研究靜脈的團隊:以Zivadinov為首的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學院(University of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以Zamboni為首的義大利費拉拉大學(University of Ferrara, Italy)關注的是慢性腦脊髓靜脈瓣膜功能不全(chronic cerebrospinal venous insufficiency, CCSVI)理論。2013年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一個多中心雙盲研究對CCSVI理論及靜脈成形術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使CCSVI的理論陷入了困境。由於胡教授帶領的團隊關注的是靜脈的結構性改變與靜脈回流障礙的相關性,及靜脈改變對動脈的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的影響,而愈發引起關注與重視,成為目前靜脈研究的主流與熱點。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的論文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 imaging)及頸部靜脈超聲技術,進行了關於頭頸靜脈回流障礙發病機制的初步研究。旨在闡明頭、頸靜脈狹窄/閉塞或者先天發育不良對頸內靜脈回流障礙及腦靜脈系統及腦循环的影響,為頭頸靜脈回流障礙導致顱內靜脈充血/高壓的發病機制提供證據。通過MR及頸部靜脈超聲的對比研究,發現了頭、頸靜脈狹窄/閉塞,及橫竇先天發育不良導致的頸靜脈回流障礙是TGA、TMB、恐慌症主要的發病原因之一;超聲檢查頸內靜脈的低流速低流量及VM期間頸內靜脈無回流可以作為評估頸靜脈回流障礙的檢測手段;MR及超聲聯合檢查可以明確頸靜脈回流障礙與橫竇發育不良、頸靜脈狹窄/閉塞的相關性。為初步探索頭頸靜脈回流障礙與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相關性提供了有益的實踐。

  2. 關於科研的驚喜和收穫。
  作為我臨床及科研的指導教授,胡教授以極大的耐心指導我怎樣在“不疑之處存疑”進而發現科學問題,怎樣建立“問題-假說-預測-設計-實驗-資料分析”的科研流程思維,及作為生物學研究其科研寫作的特殊性。正是在教授的指導下我順利完成了博士課題的各個環節,並深深地迷上了“瞬息萬變”的靜脈研究。教授悉心的指導,耐心的教誨,熱心的鼓勵,淵博的學識、縝密的科研態度使我終身受益!

  還記得第一篇文章的投稿,教授前前後後不斷修改,增補參考文獻,請張豐基老師幫助審閱圖片是否合格,請盛文鴦老師增補table,校對統計分析內容,歷時3個多月,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而後期,我幹的都是校印排版的活,包括參考文獻的格式,上標,標點符號,拼寫錯誤,字體行距,及內容的調整,格式等。看著簡單,也頗費了些周折。這篇文章單單英文校稿就兩次,呵呵,可以一窺教授是多麼關注了。投稿前的最後一天,我和教授一人一台電腦,坐在辦公室,從陽光明媚,到夕陽斜照,再到漫天繁星,面對面的討論每個細節,教授很認真的回答我的每個批註,或同意修改,或增補,或拒絕。感覺好極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授滿足了我對師者的所有夢想,更多的讓我感受到一位博學又富有才情的師者的人格魅力!

  3. 關於“溫暖”。
  不知道我將這所有的細節定義作“溫暖”是否恰當?雖是初見臺灣,卻讓我覺得安心又寧靜。我想,這源於“溫暖”。

  盛文鴦老師是我踏上臺灣,認識的第一位師長。迷茫懵懂的我事無巨細都向她請教,她也都耐心地給予講解和幫助,還帶我遊覽參觀臺灣,幫助我快速排遣初來乍到的種種不適,帶給我莫大的安全感及溫暖。深深的地感激盛老師對我的友好和不求回報的付出,這樣的情誼讓我銘記終身。

  還有許弘毅師長,每次腦中風學會的學術活動見面時,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我的每個問題,讓我深深感受到同門師長的溫暖和呵護。

  還有北榮的眾多師長,如翁文章教授,廖光淦教授,鐘芷萍醫師,李香盈技師,葉育雯技師,楊翠玲秘書,馮菊貞秘書等都給了我家人般的溫暖和呵護。

  除了人為因素的溫暖,在臺灣,方方面面的便捷、人性化和中華文化的傳統禮儀,也讓我感受到抽象的“溫暖”。第一次乘捷運時,發現上下手扶梯的時候,人們都很自覺地靠右站而留出左邊的通道,讓趕時間的行人能更快出站,這種有序的現象在人流集中的車站更是如此。在臺北,店員接過顧客支付的新臺幣時、把物品交到顧客手中時、顧客即便沒有消費就離開時,“謝謝”總要被不厭其煩地提及好多次。不單是服務行業,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似乎都習慣了將“謝謝”掛在嘴邊。每一聲真誠的“謝謝”,每一張真摯的笑臉,讓人感覺到溫暖。諸如此類的細節太多了,溫暖隨處可見,以至於不管夜市多麼熱鬧、商圈多麼繁華,我還是能感到“寧靜”的臺灣。

  臺灣的留學經歷讓我更多的感受到來自于胡教授及眾多師長的真誠待人和盡心待事的態度,給了我太多寶貴的經驗和無法忘記的記憶。我想此行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了你們,我想做更好的自己。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