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動脈內取栓治療-簡介、現況、與展望

作者:崔祐堃 

腦中風是許多國家死亡原因的前幾位。以美國為例,腦中風多年位居死亡原因第三名後,在2008年下降至第四名。 腦中風對於病患與患者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腦中風是造成殘疾的重要原因,對年長者來說,對於腦中風造成殘障的恐懼甚至大於死亡。在美國每年因腦中風造成包含醫療服務,醫療費用與生產力喪失的經濟損失可達340億美金。我國腦中風死亡率則一直維持在死亡原因第三名。然而在2014以後,美國腦中風死亡率下降至第五位。雖目前尚無直接證據,但推測這可能與最近美國腦中風的醫療進展有密切關係。

1995年後,在NINDS與ECASS等許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下,靜脈溶栓治療(IV rt-PA)已成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標準治療。靜脈溶栓治療的優點是施打容易,可立即在急診開始治療。然而此項治療有幾項限制: 1. 需在中風發生3-4.5小時內完成評估並施打。 2. 顱內大動脈阻塞,如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椎基底動脈等阻塞的治療效果較不理想。 3. 有許多排除條件。 這些限制了臨床上實際能夠及時接受治療的病人數。為了克服靜脈溶栓治療的限制,不斷有對動脈阻塞直接治療進行嘗試。

在2013年包括IMS-3, MR RESCURE, 以及SYNTHESIS一系列針對於急性腦中風之血管內侵入性治療的大型研究結果卻令人失望。其原因可能包含較晚的治療起始時間、舊型治療裝置所帶來的較高的併發症、以及病人篩選。當時可說對於致力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新治療的發展帶來相當大的打擊。

所幸,由於新取栓器材的導入,治療時間改善,以及病患篩選條件的更新,自2015年年初起發表的五大跨國多中心大型臨床試驗結果 (MR CLEAN,EXTEND,ESCAPE,SWIFT PRIME,REVASCAT),都顯示出機械取栓在適當的病人選擇下,與單純使用靜脈溶栓相比,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與預後,並且不會增加額外出血風險。這五大臨床試驗中,多數使用了stent retriever,而且多數在症狀發生六小時內接受治療。大致上來說,動脈內取栓治療對於特定顱內大動脈阻塞的打通率約6-9成。相較於單純使用靜脈溶栓,動脈取栓的良好預後比率約3-7成,換句話說,平均每6名接受取栓手術的病人(NNT),有1名可以得到更良好的結果。SWIFT PRIME的結果甚至達到平均每治療三人(NNT=2.6) 就有一人因此降低之後失能的程度。死亡率亦獲得了明顯的下降。

臨床研究實驗證明了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接受動脈內取栓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從五大研究資料的進一步成本效益分析研究來看,動脈內取栓治療能在低成本增加下獲得明顯臨床助益。每年都會選出年度十大醫療創新的Cleveland Clinics也將stent retriever列入2016的年度十大。基於這些發展與實證,各國腦中風相關學會也將動脈內取栓治療納入治療指引。急性腦中風治療可說進入了新時代。美國2014到2016,顱內大動脈阻塞進行緊急動脈取栓的數目增加了一倍。在台灣,自2015年起,各醫學中心亦開始進行動脈取栓的治療服務。健保自2016年2月也開始對於符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使用限制的取栓支架進行給付。

然而,儘管動脈取栓對於腦中風病患有相當大的治療效應,且對健保與社會長照負擔與病患家庭的衝擊的減輕都有相當大的好處。但要推廣與普及動脈取栓治療,爭取最重要最寶貴的黃金治療時間,仍有許多不可忽視的限制,有待克服與努力:

  1. 民眾的教育:不管要進行靜脈溶栓或動脈取栓,治療時間的要求都是越快越好,這有賴病患自覺以及醫療照護體系的協助。透過衛教與宣導,讓民眾對於急性腦中風有所認識與警覺,知道在發生症狀後儘速就醫,來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2. 到院前運輸與準備: 在國外已有特殊救護車配有微型CT,能在疑似腦中風病患輸送過程中便進行腦部掃描,當場或透過網路進行快速評估。台灣相對地域沒有如此廣闊,雖然不一定需要如此配備,但如何透過現代科技的幫助與緊急救護人員的訓練,來及早進行診斷,讓合適的病患能迅速被合適的人,運送到正確的地點(神經介入能力的醫院),進行正確的治療。譬如院際合作轉診,遠距診療評估,區域聯防值班等跨院區域急性腦中風醫療服務整合,都是值得努力的目標。
  3. 到院後的評估與治療流程的優化: 這有許多層面可進行考慮。首先,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動脈取栓治療操作包括診斷和介入治療兩方面,需要具有不同專長人員的團隊,包含急診醫師,神經內科醫師,神經外科醫師、神經放射科醫師、麻醉醫師、加護病房醫師,放射師、護理師等。這些人員參與包括術前診治計畫的制訂、術中治療過程的實施及其監護、以及術後照顧以及併發症的預防和處理。因此,有個優化跨團隊的流程設定相當重要。現代行動通訊群組的功能則是能夠提供所有團隊人員一個即時的討論溝通平台,來縮減聯絡的時間耗損。
  4. 病情解說: 動脈內取栓手術屬於介入性治療,存在一定的併發症風險〈例如腦栓塞、出血、血管損傷等〉,要如何快速讓病患或家屬理解並進行決定,是一個重要的考量。近來醫療決策的進行,已從告知同意(informed consent)進入到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藉由決策工具(如簡單且簡短的動畫,表單,圖卡)的設計與運用,來協助醫師讓病患或家屬理解病況,並儘速共同進行醫療決策。
  5. 財務成本: 對於如此一個分秒必爭又具有高風險與技術難度的緊急治療服務,投入腦中風緊急醫療之人力、科別及科際間之聯繫與協調、時間緊迫性,以及病患和執行醫師之風險都遠比冠心症複雜和困難。然而現行對應之診療健保給付卻相當不合理(69002B),與冠心症治療(33076B,33077B, 33078B)相去甚遠,對於醫師與醫院,無法提供適法性與適度的財務誘因,難以積極發展與推廣腦神經血管機械性血管內血栓移除術。事實上美國在2016年也針對腦中風動脈取栓術設立新的診療給付碼(61645),其給付額高於緊急冠心症治療的最高給付額。目前腦中風醫學會,台灣神經學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台灣神經血管外科與介入治療醫學會正積極合作協調向中央健保署爭取合理給付。
  6. 專業服務人力: 腦動脈取栓治療等腦血管介入手術具有一定複雜度及危險度,需要對應的操作技術。操作醫師是否具有相關的神經醫學相關專業知識、介入手術操作技能和經驗,將都影響手術的成敗。如前所述,美國自2014起,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即倍增,因此美國多個神經介入與神內﹑神外﹑放射等相關學會,正合作為血管內治療中風建立醫師訓練計畫與認證。美國神經介入手術醫師都是具有神經放射科、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等神經醫學相關的背景,讓病人接受最專業的治療與照顧。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多年來致力推動介入性神經血管內治療訓練以及相關認證,提昇及保障國內神經血管內治療之品質,以及加強神經血管內介入治療專長之訓練。近年來新成立之台灣神經血管外科與介入治療醫學會亦積極與神經放射線醫學會合作推動神經介入訓練認證之整合。目前兩學會正與腦中風醫學會密切合作,希望能針對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動脈內取栓治療擬定專門的訓練計畫,讓執行此技術之神經醫學相關專科醫師在接受適合訓練後,由醫學會進行急性缺血性中風動脈取栓治療專長認證,以增加具有執行能力投入第一線治療的專業醫療人力,來應付日益蓬勃發展的腦血管介入性治療。衛福部或健保局及相關單位也能以此作為品質管控/提升之辦法與參考。

自2015年來,國內外動脈取栓術治療急性腦中風患者,效果顯著。台灣已是高齡社會,對於腦中風的積極治療,已是刻不容緩。寄望國內神經醫學相關專業共同合作,提供高品質的腦中風血管內介入治療,以達成改善缺血性腦中風預後,減少疾病殘疾與死亡,減少長照負擔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Berkhemer OA, Fransen PS, Beumer D,, et al.MR CLEAN Investigators.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published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15;372:394]. N Engl J Med.2015;372:11–20.
  2. Goyal M, Demchuk AM, Menon BK et al. ESCAPE Trial Investigators. Randomizedassessment of rapi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N EnglJ Med. 2015;372:1019–1030.
  3. Saver JL, Goyal M, Bonafe A, et al. SWIFT PRIME Investigators. Stent-retriever thrombectomy after intravenoust-PA vs. t-PA alone in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372:2285–2295.
  4. Campbell BC, Mitchell PJ, Kleinig TJ, et al. EXTEND-IA Investigators.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with perfusion-imaging selection.N Engl J Med. 2015;372:1009–1018.
  5. Jovin TG, Chamorro A, Cobo E, et al. REVASCAT Trial Investigators.Thrombectomy within 8 hours after symptom onset in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 2015;372:2296–2306
  6. Mokin M, Kass-Hout T, Kass-Hout O, et al.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outcomes. Stroke. 2012 Sep[cited 2015 Jul 23];43(9):2362-8
  7. Powers WJ, Derdeyn CP, Biller J, et al..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Managementof 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Regard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AGuideline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Stroke. 2015 Oct;46(10):3020-35
  8. Wahlgren N, Moreira T, Michel P,et al. Mechanicalthrombectomy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onsensus statementby ESO-Karolinska Stroke Update 2014/2015, supported by ESO, ESMINT, ESNR and EAN.Int J Stroke. 2016 Jan;11(1):134-47.
  9. Casaubon LK, Boulanger JM, Blacquiere D, et al. Canadian stroke bes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hyperacute stroke care guidelines,update 2015. Int J Stroke. 2015 Aug;10(6):924-40.
  10. Endovascular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and Cost-Effectiveness and Guidelines: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 2015 Aug.
  11. The 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 CMS, is part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Availabe at https://www.cms.gov/Medicare/Medicare-Fee-for-Service-Payment/AcuteInpatientPPS/FY-2014-IPPS-Final-Rule-Home-Page-Items/FY-2014-IPPS-Final-Rule-CMS-1599-F-Tables.html
  12. Taiw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Availabe at http://www.nhi.gov.tw/Resource/bulletin/6120_1040070608-1.pdf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