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優勢與限制:心得分享

作者:何慈育 

「實證醫學研究法」課堂上,曾美君老師在講解統合分析之後,給了一份「額外的作業」,要求我們閱讀指定的文章(1)。

一開始心想:「統計的文章怎麼讀啊!」曾老師(出了名的要求高)又要我們寫心得報告,不讀也不行,這下糟糕了。硬著頭皮讀了之後才發覺,老師真是用心良苦,選了這篇又新、又切題、又淺顯、易讀、易懂的好文章,我一定要推薦給其他人。另一方面,心想我老是提醒我們家的小孩或住院醫師不能還沒動手做,就打退堂鼓或退縮,自己還不是「人同此心」,真是慚愧。

現今,醫師必須承認並接受一項事實:醫學上新的訊息如雨後春筍般一直出現。縱使我們可能只對自己專業的部分有興趣,但仍必須面對壓倒性數量的訊息,如此才能服務民眾與病患。一個設計理想的統合分析,在蒐集與整合相同主題的研究文章,提升研究的樣本數,並盡量減少研究可能出現的誤差,絕對可以提供民眾、研究者、管理階層或政府一些有價值的訊息。2007年發現糖尿病患使用rosiglitazone (Avandia)可能會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即是利用統合分析得到結論的例子(2)。

但是統合分析仍具有一些陷阱,吾人需小心研讀以免被誤導。茲摘錄該文重點與各位分享:

  1. 我們必須先知道,世上文章發表通常是正面研究結果(positive study)為多數,所以在蒐集與所探討主題相同的研究文章時,往往會出現出版誤差(publication bias)。這一點原本我以為只是私底下說的話,而這篇文章已明白地指出。被歸為出版誤差的還有因故沒有發表的研究(臆測原因可能是研究結果怕引發法律糾紛,醫師承受不起,所以沒有發表,或是醫師太忙只做地方性口頭報告,未發表論文)。慶幸的是,已有許多期刊要求研究試驗必須事前登錄計畫書,出版誤差也許得以稍微改善。
  2. 現今電子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各大電子資料庫互相競庭,所以許多醫學資訊都可以透過這些資料庫從網路取得。但是,搜尋時所使用的關鍵字就相當重要,仔細一點的統合分析文章,通常會將它的搜尋方式於文章中明述,所以聰明的您可能可以從文章的搜尋策略中發現搜尋誤差(search bias)。
  3. 統合分析在篩選文章時都想盡可能地選入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文章。但是,文章總有差異,為降低選文誤差(selection bias),在研究方法上必須明確地描述選入或排除的定義並審慎執行。
  4. 選入文章之異質性(heterogeneity)若很高,資料的整合勢必出現困難,最後可能會影響到分析的結論。
  5. 文章之研究結果若僅是以摘要(summary)方式呈現,無法取得原始資料時,可能會嚴重影響統合分析的結論。
  6. 許多研究學者相信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最能降低結論錯誤的風險。然而,許多重要的疾病,例如口服避孕藥對缺血性腦中風的影響,多數屬觀察性研究(3)。所以,對於某些主題的統合分析,研究者若在搜尋過程時僅設定RCTs而排除了其他類型的研究,所得的結論可能就會有問題。
  7. 統合分析常見fixed-effect model與random-effect model兩種分析方式。若療效(effect)小且文章之間的異質性很高,則兩種分析所得之結論可能就會出現差異。另外,不管哪種事後分析(post hoc analysis),它們都只是一種探索的工具,讀者應該清楚這一點才能正確判斷結論的有效性。
  8. 在對罕見事件進行統合分析時,極小的差異可能就會帶來很大的變化。
  9. 統合分析比較好,還是大型的RCTs比較好呢?大致說來,兩者出現不同結果的情況並不常見。不同的結果也許是因為統合分析出現了先前提到的一些誤差所致。

另外,在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有一些個人想法。統合分析雖然有許多優點,但是專精於生物統計的專家若完全沒有一點醫學常識做為基礎,很容易「荒腔走板」。就像面對醫療案件的審判,我等不也都希望由具有醫療背景或經驗的法官來承審,才不會出現一些荒謬的判決(如,「肩難產案」之醫療服務無過失之賠償責任(4),以及竟在冬日時節選擇於早晨拔管(5)的判決)。過去醫學院老師常說:「放射科醫師判讀X光片,或病理科醫師看病理切片,他們在下最後診斷時,通常都要考量相關的病情資料。」同理,統計的專家若在沒有醫學基礎下進行研究,很容易造成搜尋誤差、選文誤差、異質性結果的整合困難等問題,而所做出的結果勢必無法說服他人。

感謝曾老師的指定文章,讓我們都學到了這重要的一課,也與追求新知與進步的讀者分享。

參考文獻:

  1. Walker E, Hernandez AV, Kattan MW. Meta-analysis: Its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Cleve Clin J Med. 2008;75:431-9.
  2. Singh S, Loke YK, Furberg CD. Long-term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Rosiglitazone: A Meta-analysis. JAMA. 2007;298:1189-95.
  3. Gillum LA, Mamidipudi SK, Johnston SC. Ischemic stroke risk with oral contraceptives: a meta-analysis. JAMA 2000;284:72–8.
  4. 台北地方法院85年度訴字第5125號。
  5.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94年度醫字第8號。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