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理事長的話:急性腦梗塞治療之我見我思及論顱內動脈取栓 ( IA)-臺灣IA 1.0的目標

作者:葉守正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

今年剛好醫學院畢業三十年,見證了這三十年來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的改變,簡單說可以分三個階段,以每十年為一階段來談。

第一個十年階段
在20年前,醫院收到中風病人,通常醫師的興趣是在看他是出血或者是梗塞,及可能的危險因子是什麼?是什麼症侯群?但是那時醫師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少。

第二個十年階段
約在1996-1997年,個人在WSO年會聽了rt-PA靜脈溶栓治療後,回到台灣,我跟醫院建議,這是未來的趨勢,應該成立相關醫療診治措施及中風ICU。但忙了1年後,發現會在三小時內到院的病人,比例真的很少。基本上是,中風病人與其家人對中風的觀念與知識相當不足,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所以我深刻認為中風病人及民眾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鼓起勇氣辦【中風文摘】,進行中風資訊的教育推廣及傳播,就這樣也編輯了超過十年。

第三個十年階段
大約10年前,在北醫大前校長許前理事長大力推動下,台灣終於全面性開始推動靜脈溶解血栓治療。期間神經學界非常的掙扎,因為半夜起來看病人,又沒有加班費及會診費,醫療糾紛又增加,年輕醫師不願意來走神經科。

在推動國內rt-PA治療中風的過程中,雖然健保局早於2004年核准使用rt-PA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但實際上,因台灣醫療環境、醫院人力設施配套,特別是健保給付偏低等因素,合乎適應症而能及時接受此項治療的病人,極為少數。

當時承蒙許前理事長的邀請,高明見教授的『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配合學會的激勵規劃,首先提供獎勵金,以鼓勵篩選符合rt-PA適應症病人能及時給予治療,並持續追蹤三個月,症狀改善,則給予治療的醫師獎勵金,同時杜永光前理事長的基金會,也參與了這種鼓勵措施。

經過數年的推動,經篩選適當病人接受治療的人數,明顯逐年增加。經過了8-9年大家的努力,終於促使醫院成立完善的中風搶救團隊。還有在學會許重義、李宗海及林瑞泰三位理事長全力向健保局爭取提高這種急性且高風險治療的健保給付,終於,在前任林理事長任內,健保局願意給予靜脈注射血栓的治療費用。

論顱內動脈取栓 ( IA)-臺灣 IA 1.0的目標
台灣在新進醫療照顧上,近十年來速度是慢下來了,但是世界在缺血性中風治療上並沒有慢下來,就如在人工智慧 (AI) 的發展過程,我們缺席太多的世代,要趕上談何容易?在腦血管治療上,在腦血管IA上,我們也落後了許多,有機會迎頭趕上嗎? 我認為,那還真是需要靠醫界、大眾、政府一起努力了。但最重要的是先把人才訓練起來,同時點燃年輕醫師的信心,把急性中風治療好,當作人生的職業及志業。

在2014年12月及2015年中,五個重要的缺血性腦中風腦動脈取栓治療研究,發現他們提高病人的生存機率和生活功能。此一治療,造就了當代缺血性腦中風治療的新里程碑,打通率可達80-90%,有近一半病人不需靠人照顧( mRS = 0-1)。

在AHA網站上可以看得到,自從新的IA治療準則公佈之後,一年內已經有12,000-13,000人接受了這樣的治療,未來預計每年有六萬人會接受腦動脈取栓術治療。這是無法阻擋的趨勢。

目前美國有百個醫院可以執行IA治療。若比照美國,台灣每年有4萬多到5萬多的中風病人,在未來,若是十分之一的中風病人需接受腦血管取栓治療,則每年將近會有4千到5千多個病例需要接受這樣的治療,但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足夠人力、人才,也沒有健保財務的規劃,可以來進行這樣的全國性前瞻醫療的跨院整合性計劃。除非病人都不要中風,或自求多福,但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從醫療與救助病人的角度上說,台灣必須要推行台灣IA 1.0台灣IA 1.0就是全國性前瞻醫療的跨院整合性計劃

學會目前的激勵規劃,首先提供獎勵金,以鼓勵更多有意願且能完成腦血管取栓治療訓練的會員醫師,並持續追蹤九至十二個月,完成訓練,則給予治療的醫師總額十八萬獎勵金。學會經費有限,但為了儘速完成臺灣IA 1.0目標,我們會透過本身的力量及募款方式去完成,目前高明見理事長也答應給予支持。1個月前學會在台中也辦了第1場小型的募款晚會,同時許多神經內外科、神放的主任也鼓勵年輕專科醫師加入IA行列。我們非常努力,但也期盼政府重視之。

◎ 臺灣IA 1.0目標

  1. 腦血管專家數量2X:二年內二倍增加可用IA治療嚴重中風的腦血管專家數量。
  2. 腦中風前膽計劃:救一個阻塞的腦血管,即救一個腦,及一個人,救一個家庭,延後進入長照2.0。我們呼籲衛福部應該盡快給予腦血管IA合理給付,以利台灣急性缺血腦中風照護的完整性及長期發展。

我們呼籲,衛福體系應該儘快納入台灣IA 1.0甚至到台灣IA 2.0。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結合社會各界的力量,自助助人,做公益助台灣,向上提升。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