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從跑步到空手道─中年開始的運動人生

作者:林峯正 (部立屏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最近幾年開始變成一個愛運動的人,跟過去自己的宅男形象非常不同。在照顧腦中風病人的過程中,常有病患會詢問如何避免中風 ?都有在吃要控制三高,為什麼又會中風?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在衛教的過程中常告訴病人要運動。從較早09年發表在Neurology的研究中顯示,對於中老年人,中高強度的運動(例如跑步)有顯著預防初次腦中風的效果,降低35%的風險[1],到最近2016在Lancet 發表的論文指出,如果可以控制好10種危險因子,9成的中風是可以避免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高血壓,若控制好血壓可減少

48%的中風機率,而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可降低36%,甚至比控制好血脂和糖尿更有效[2]。但是,由一個體重超過80公斤、挺著圓圓肚子的神經科醫師口中叫病人要運動,實在是沒什麼說服力,因此決定要開始跑步,希望能透過身教來影響病人。

但是我從小運動神經就很差,身高雖高,但是打籃球投不進籃框,跑得慢,跳不高,對我來說,運動是一件非常沒有成就感的事。開始練跑沒多久就受傷,也讓自己很懷疑是否真的適合跑步這項運動。《天生就會跑》這本書提出大量的證據,說服我人類在演化上就是最適合跑步的生物:氧氣使用效率極佳,沒有其他動物「一步一呼吸」的限制;雙腳總計52塊骨頭以及大量的肌肉非常適合跑步;甚至人可以徒步追獸,在夏天一口氣跑上六英哩,就能成為動物界的殺手。在參考了書中的跑步方法後,運動傷害減少了,慢慢增加的距離也讓自己更能體會跑步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也更有體力值一線班和中風on-call班!最直接看到的就是自己的體檢報告:血壓和心跳下降,體重從80公斤降到73公斤,HDL一直維持在80~90,TG則一直在30-40,雖然LDL沒有很漂亮(約100),但論文中提到跑步預防中風的機轉(升高NO,降LDL,提升HDL,降TG,減少系統性發炎等[2])都看得到。

「如果你想跑步,跑個一英哩就好。如果你想體驗不同的人生,那就跑場馬拉松吧。」- 奧運金牌得主 Emil Zatopek這麼說。我的第一場路跑賽獻給了母校高醫大舉辦的紀念抗SARS十週年,2013為健康高雄而跑的21公里半馬賽。從高醫大門口出發,沿路經過愛河之心、光之塔、中都濕地、中山大學後,再循原路跑回高醫。用自己的雙腳跑過自己居住的城市風景是這麼的不同,沿途的加油聲和補給會讓自己忘記了疲勞,帶著滿滿的感動跑回終點。之後就迷上了路跑賽,北中南到處跑,真正用腳愛台灣。

But, 除了為了更好的成績而過度訓練導致的運動傷害之外,跑者猝死的新聞也讓家人對我的訓練產生疑慮。2015年 JACC 的研究指出,跑步的量與long term mortality 呈現J curve 的相關。最理想的跑步量為每週最多跑3次,每次不能超過48分鐘,每週總量144分鐘以內,速度則以慢速度(小於8 km/hr)較佳。如果超過這個運動量,死亡率和從來不運動的人一樣[3]。因此逐漸把時間放在另一項運動:空手道。會開始學習空手道也是無心插柳,起初是陪著女兒一起上課練習,純粹是貪圖增加和小孩的相處時間與共同話題,沒想到練出了興趣,也一起參加了幾場比賽,享受當選手的樂趣。現代空手道講究的是「寸止」,要在擊打對手時在離對手肢體僅一厘米處收手,其實就是一種控制肢體與內心衝動的技術,這種心靈層面的技術在臨床上也是很受用的。另外和跑步相比,這些武術類的運動更能增加血中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的濃度[5],也算是意外的收穫。

「訓練最痛苦的部分,就是一開始穿上鞋子的那一刻。」真的是這樣,之後的身體會幫我完成。除了賺到自己的健康,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更多親子共同的時光。

參考文獻

  1. Willey JZ1, Moon YP, Paik MC, Boden-Albala B, Sacco RL, Elkind MS.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 Neurology. 2009;73:1774-9.
  2. INTERSTROKE investigators. 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16;388:761-75.
  3. Gallanagh S, Quinn TJ, Alexander J, Walters MR.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SRN Neurol. 2011;953818.
  4. Schnohr P, O'Keefe JH, Marott JL, Lange P, Jensen GB. Dose of jogging and long-term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5;65:411-9.
  5. Oztasyonar Y.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ports branches such as taekwondo, box, athletes and serum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levels.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