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風險評估與算命(之二)

作者:曾美君 

先前提過,在眾多風險評估中,我個人看好針對TIA病患預估7天內發生腦中風的ABCD2指數的展望。討論ABCD2指數之前,讓我們先來搞清楚它的「家族史」。簡單來講,它是混血兒,爸爸是ABCD指數,媽媽是「加州指數」(California index)。

ABCD指數的推導樣本是(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 登錄的TIA病患。在1981到1986的研究期間內,由Dr. Rothwell 領導的研究團隊登錄並追蹤了209位TIA病患,其中18位在7天內發生腦中風(1)。由於樣本不大,而且事件數十分有限,就方法學而言,進行複回歸分析困難重重。這個英國研究團隊自然知道這個研究限制,於是審慎考量文獻上曾被討論過的可能危險因子(risk factors),包括年齡、臨床特徵〔如,無力(motor weakness)與語言障礙(speech disturbance)、症狀持續時間、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變數,考量單變數Cox迴歸分析的結果,並視變量性質分別採用0與1(bivariate)或0或1或2(trivariate)的分類。

雀屏中選的4個變數為年齡(≥60歲 = 1)、血壓(SBP>140或DBP≥90 = 1)、臨床特徵(單側無力 = 2、語言障礙但沒有無力 = 1、其他等三類 = 0)、症狀持續時間(60分鐘以上 = 2,10~59分鐘 = 1,不到10分鐘 = 0),因此命名為ABCD (A = age, B = blood pressure, C = clinical features, D = duration)。這個指數在推導當時,通過另外二個獨立樣本的驗證(validation),美中不足的是這二個驗證組的樣本數並不大。

在ABCD指數發表的前5年,美國加州Dr. Johnston 領導的團隊追蹤1707位TIA病人,提出「加州指數」來預估TIA病人90天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2)。這個指數是由年齡>60歲、糖尿病、症狀持續時間>10分鐘、無力,以及語言障礙等5項危險因子組成,每項一分。雖然「加州指數」領先ABCD指數問世,但後續的驗證似乎沒有下文。一直到2007年,英美這二個研究團隊攜手合作,「加州指數」的驗證才算大功告成(3)。他們以2893位TIA病人作為推導樣本,比較哪一個指數用來推估TIA病患2天、7天、90天內發生中風較正確,驗證組則有1916位病人。研究發現「加州指數」與ABCD指數的風險評估能力不分軒輊。其次,他們也彙整資料重新分析,進一步提出ABCD2指數,本質上就是綜合考量之前採用的5個危險因子(年齡、血壓、臨床特徵、症狀持續時間、糖尿病等)。

想想只用209位病人的資料(其中4人資料不完整),竟然可以建構出威力十足的風險指數,不禁令人讚嘆這個「小而美」的研究是天意。

最近有關預估rtPA治療之預後的指數陸續出爐,一個是HAT指數(名稱為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的首字母縮寫),另一個是捷報頻頻的iScore。HAT指數(4)以是否有糖尿病或入院時血糖>200 mg/dL(是 = 1),治療前的NIHSS分數(15-20分 = 1,超過20分 = 2)以及CT顯示之低密度梗塞區域程度(無 = 0,<1/3 MCA territory = 1,≥1/3 MCA territory = 2)來計分。HAT指數分別用NINDS臨床試驗的病人(n=302)以及研究團隊自己蒐集的病患族群(n=98)進行驗證,預估出血的能力有七、八分準頭。然而,rtPA治療可能造成顱內出血早已經不是新聞,加上吾人的決策常顯現「不理性行為」,我對HAT指數對病患與家屬抉擇是否接受治療能提供什麼樣幫助存疑。

原本用以預估缺血性腦中風後30天與1年死亡風險的iScore (5),先是延伸用途,用來預估30天的不良預後(死亡或mRS 3-5或出院轉安養機構照護)(6),最近則是用來預估rtPA治療之預後(7)。看起來iScore來勢洶洶,不可等閒視之。iScore的變項眾多,包含年齡、性別、腦中風嚴重度、梗塞類型、危險因子、癌症、血液透析、住院前生活依賴度及住院時血糖等。附帶一提,來自加拿大的iScore雖然是以Canadian Neurological scale (CNS) 來評估腦中風嚴重度,但體貼的研究團隊提供了NIHSS score與CNS轉換對照表,可以讓不同國家的資料相互驗證。建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用本土資料試試「算命」準不準。還有,我花了一點時間才搞清楚疑似i家族成員的iScore之命名「蹊蹺」,根據網站(http://www.sorcan.ca/iscore/)揭示的資料,i或iS應該是指ischemic stroke,全文是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

參考文獻

  1. Rothwell PM, Giles MF, Flossmann E, et al. A simple score (ABCD)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Lancet 2005;366:29-36.
  2. Johnston SC, Gress DR, Browner WS, Sidney S. Short-term prognosis after emergency department diagnosis of TIA. JAMA 2000;284:2901-6.
  3. Johnston SC, Rothwell PM, Nguyen-Huynh MN, et al. 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Lancet 2007;369:283-92.
  4. Lou M, Safdar A, Mehdiratta M, et al. The HAT Score: a simple grading scale for predicting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Neurology 2008;71:1417-23.
  5. Saposnik G, Kapral MK, Liu Y, et al. IScore: a risk score to predict death early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an acute ischemic stroke. Circulation 2011;123:739-49.
  6. Saposnik G, Raptis S, Kapral MK, et al. The iScore predicts poor functional outcomes early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a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11;42:3421-8.
  7. Saposnik G, Fang J, Kapral MK, et al. The iScore Predicts Effectivenes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12, in press.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