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與緊急救護體系結合提升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品質

作者:黃光雨 (三軍總醫院神經部主任 前臺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

近年來國內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在臺灣腦中風學會幾位前輩的領導下,有顯著地長足進步。先是有胡漢華教授帶領全國腦中風專家所完成的臺灣腦中風防治指引2008,奠下國內中風治療的依循準則。許重義教授所領導的臺灣腦中風登錄工作團隊,於2010年Circulation期刊上,發表了首篇有關臺灣最新的腦中風現況,並與美國之資料對照分析,發現國內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症狀發作2小時內接受經靜脈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比例為8.84%,仍低於美國平均之比例(30.75%),有症狀性之出血率則略高(8.21% vs 5.95%)。

從1995年美國國家神經及中風疾病研究院(NINDS)發表的臨床試驗,發現在急性缺血性中風發病3小時內使用靜脈內注射rt-PA可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以來,綜觀使用靜脈內注射rt-PA之相關研究,約略可得到以下的結論:1)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有黃金時間之限制,2)愈早注射效果愈佳,且併發出血的機會似乎也較低。

因此,如何在病患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症狀後,爭取黃金時間儘早使用靜脈內注射rt-PA之治療,一直是神經科醫師努力的方向。2004年高雄長庚張谷洲醫師在Stroke期刋發表的中風病人到院前分析,發現中風病人發病後到決定就醫時間約90分鐘,發病後到醫院急診室就醫的時間約335分鐘,使用緊急救護體系至醫院急診室就醫的比例為22%。所以在國內要提升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病後能在黃金時間內使用靜脈內注射rt-PA的比例,顯然首先要提升此類病患對中風症狀的警覺性和縮短就醫時間。

三軍總醫院腦中風中心於2009年底,由腦中風中心之急診室小組和神經內科小組與內湖區消防中隊的緊急救護體系結合成立快敏圈,發展到院前及到院後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溶栓照護的整合,以「快速識別腦中風的症狀」和「適當優先派遣」兩項策略並結合急診部醫療工作人員的提早介入,有效銜接急性中風到院前救護及到院後急診緊急醫療處置的完整臨床路徑,以提昇急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接受血栓溶解治療之醫療品質為目標。實施期間,有效地提升本院三小時內到院之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使用靜脈內注射rt-PA的比例至30.4%,佔所有缺血性中風者的7.9%。此結果顯示若醫療院所之急診室若能與緊急救護體系結合,將有助於提升國內目前急性缺血性中風之治療品質。因此當國內欲提升急性缺血性中風之治療品質時,醫療院所與緊急救護體系結合之模式,或許是可以考量採取的策略之一。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