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醫療品質改善活動」過程與初步成效

作者:鄭建興 (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

台灣中風登錄(Taiwan Stroke Registry, TSR)的初步成果終於在2010年10月發表於Circulation,這是值得大家高興的。但文章發表後也顯示台灣多數醫院對於急性中風治療與照護尚有很大進步的空間,雖然我們都了解此文的一些數據可能有低估中風治療的成效,指標統計並未將不符合的個案排除,如急性腦梗塞中風病患2小時內到院施打IV-tPA應先排除不符合IV-tPA適應症的個案。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急性中風治療的品質指標與美國中風/心臟學會的Get With The Guideline-Stroke(GWTG-S)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醫院間的差異性甚大,有些醫院已表現很好,但有些醫院還停留在過去的消極心態而未與時俱進,因此如何全面推廣與提升中風照護品質有其迫切性,特別是在現今正進行的急救責任醫院評鑑與未來即將進行的腦中風中心認證。

2010年5月某日接到醫策會的來電,說明有意於2010年舉行腦中風品質改善活動,剛接到此訊息尚不明就理,其後與醫策會廖熏香組長與林佩儒當面討論,了解此為醫策會自3年前開始推動的品質突破系列(Breakthrough Series,簡稱BTS),BTS為美國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HI)於1994年為突破傳統個別改善的成效而發展出機構間共同合作的改善模式,經由改變措施的測試找出提升品質方法,是一跨團隊、跨組織,針對共同主題,調整現有的知識與經驗,透過分享與學習突破現況以落實品質提升(BTS is an improvement method that relies on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 to multiple settings to accomplish a common aim.),整個運作模式如圖一所示。過去三年醫策會推動進行了「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住院病患的跌倒預防」、「降低加護病房中心導管之血流感染率(BSI)」、「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再灌著時間(D2B)」等主題,後兩者為2009年活動,而2010年的主題定為「降低存留導尿管相關的尿路感染」與「提升腦中風病人照護品質」,在2010年5月於馬偕醫院舉行BSI與D2B的成果發表,我也特地去觀摩他們如何進行此活動與改善成效,深感效果不錯,因此同意接下此任務。

2010年7月5日於醫策會(新北市板橋區)討論如何進行腦中風品質改善提升活動,參與討論的成員包括醫策會廖熏香組長、新光連立明主任、北榮鄧木火主任、台北慈濟林信光主任、成大陳志弘醫師、奇美林宏榮主任及本人等。會中大家的共識是以GWTG-Stroke為主要參考,再加入幾項指標,包括接受IV-tPA治療的Door to Needle Time < 60分鐘、IA血栓溶解治療、30日的死亡率等(表一)。由於時程緊迫,品質指標定案後,隨即將此活動訊息與內容公告,很高興這次活動有36家醫院報名參加,這是2006年BTS舉行以來參與醫院數目最多的一次,包括11家醫學中心(北榮、台大、奇美、中山醫大、林口長庚、高醫、馬偕、新光、亞東、國泰、萬芳)與25家區域醫院(為恭、恩主公、柳營奇美、敏盛、台北慈濟、大林慈濟、振興、嘉義長庚、基隆長庚、阮綜合、台北中興、光田、義大、壢新、屏基、嘉基、台南新樓、羅東聖母、聖馬爾定、高雄小港、天成、童綜合、雙和、彰基雲林分院、署立桃園),因為參與醫院眾多,醫院分享必須分三組進行。

2010年8月5日於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01講堂舉行第一次的提升急性缺血性中風照護品質BTS活動,第二次的BTS活動因颱風延至2010年11月20日舉行,第三次的BTS活動於2011年1月8日舉行。活動的目標是希望參與團隊能了解急性缺血性中風照護品質的重要性、指標的內容與如何量測、各自在院內如何進行團隊協調共同改善流程等;因此活動安排如何學習突破、專業分享、技巧增進及團隊分享等。整個活動近半年的時間確實看到許多醫院團隊很努力的提升中風照護指標,由各醫院自發性的提供8至11月的中風照護指標匯總看來有明顯的全面指標進步,與2006至2008年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比較更可顯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與照護品質的提升,中風發作3小時內抵達急診且在25分鐘內接受CT檢查提升至80%,中風發作2小時內到院符合IV-tPA之適應症且施打IV-tPA的比率提高到50%(TSR僅8.8%),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接受IV-tPA提升至3.2%(TSR僅1.5%),接受IV-tPA治療的Door to needle time < 60分鐘之比例提升至60%,心房顫動病人使用抗凝血藥物提升至56%(TSR為28%),LDL>100mg/dl出院時使用降血脂藥物提升至60%(TSR為39%)。而以個別月份來看,這些指標也逐月提升,顯示同儕醫院間的激勵、分享、競爭,可以顯著促進醫療品質的提高。

我參與了整個活動的進行,深感有心於提升中風治療的醫護團隊很多,這應該是腦中風死亡率在台灣能逐年下降的最大動力。希望未來不只是看到中風死亡率的降低,更能降低中風的致殘率與提高中風後生活品質。整個活動就是希望能全面的促進台灣各醫院對提升中風治療品質的關心與確切執行,活動初步的成果使我對很多醫院更有信心,期盼這只是開始,品質的提升是沒有限度的,讓我們共同持續努力。

表一、醫療品質改善突破系列-提升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照護量測指標

  1. 中風發作3小時內抵達急診,且在25分鐘內接受CT檢查
  2. 中風發作2小時內到院,符合IV-tPA之適應症,且施打IV-tPA
  3. 所有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接受IV-tPA治療
  4. 接受IV-tPA治療,抵達急診1小時內接受IV-tPA治療
  5. IV-tPA治療後之症狀性腦出血
  6. 所有急性缺血性中風接受IA血栓溶解劑治療
  7. 到院48小時內使用抗血栓藥物
  8. 到院後第一次由口進食前進行吞嚥困難篩檢
  9. 心房顫動病人使用抗凝血藥物
  10. LDL>100mg/dl,出院時使用降血脂藥物
  11. 出院時使用抗血栓藥物
  12. 接受復建評估或治療
  13. 中風病人或照護者接受衛教(含危險因子、中風症狀、戒菸、緊急求援及藥物)
  14. 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的30日死亡率

圖一:品質突破系列之運作模式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