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為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活得越久發生的機會越高,在50至59歲人口中約有1.5%,到了80至89歲的族群可高達23.5%。不論是慢性或是陣發性的Af患者,其腦中風的風險為無Af患者的5倍;Af患者一旦曾有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病史,則一律歸為高危險族群。先前的研究顯示Warfarin可降低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率超過六成,所以相關的guideline都建議:曾有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Af患者,若無禁忌症時建議使用抗凝血劑warfarin來治療,並控制凝血時間在治療範圍中。然而在台灣現實情況到底是如何呢?根據馬偕醫院統計,神經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風病患中,只有36%的Af患者使用warfarin;而在台灣健保資料庫中,排除了出血的高危險群後,Af患者的warfarin使用率也僅有26.2%。至於多高的warfarin使用比率才算符合中風醫療品質的標準?根據美國醫療機構評鑑聯合會(Joint Commissi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JCAHO,最近很熱門的JCI評鑑就是這個醫院評鑑的國際版)的評估手冊中的規定是:沒有標準(是的,沒錯)。這個評鑑只要求要每位中風患者都有正式的紀錄是否有Af,以及依據guideline使用warfarin的比率要逐漸增加。
但是依據美國Get With The Guideline小組 (GWTG,由AHA與ASA所共同發起的品質改善活動)在2008年於Circulation雜誌上發表的資料顯示:在GWTG的統計資料中,Af患者使用warfarin的比率由開始進行GWTG活動前的95.03%,在5年內進步到98.39%(您沒看錯,接近100%的使用率)。由此差距看來是台灣的醫師過度保守,不願依據guideline給藥?或是美國的醫師過於勇猛,無視於各種併發症的存在?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分兩個方面來想。首先,計算應使用warfarin的Af病患(計算比率時的分母),是指所有Af的患者或是已經排除了不適合使用warfarin的病患。根據GWTG的登錄條件,Af的母群組已排除了醫師認為不適合使用warfarin(至於是那些排除條件則尊重醫師判斷,無明文規定)、自動出院、轉至其他安養機構的患者,如此一來分母群組病患少了,使用warfarin的比率自然也就高了,但大於九成的warfarin使用率也實在是有點太超過了。所幸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更詳細的GWTG資料分析,其中住院中風患者心電圖有Af的患者佔6.5%,在排除了有使用warfarin禁忌症的患者(佔Af患者的20.3%)後,warfarin的使用率由參加GWTG前的73.8%提升到88.5%。雖然如此,這個比率看來仍有些高不可攀。 再則是現實的考量。部份患者討厭(或是害怕)定期抽血檢查,或擔心西藥的副作用(特別是當藥袋上密密麻麻地寫滿各種副作用,或醫師正經八百地說要小心各種出血的症狀時,很難不被嚇到)。根據師傅們的說法(當然是由許多慘痛的經驗歸納而來,但仍須更多研究來驗證),東方人吃warfarin似乎比較容易出血。只要是街坊鄰居有人吃藥吃到出血,許多病患便自動減藥停藥了;況且吃了藥又感覺不到有什麼效果(當然,因為使用warfarin只是為了預防再中風,是不太會因為吃了warfarin而返老還童神清氣爽)。台灣人又特別熱心,一旦家裡有人中風,左鄰右舍、遠房親戚、甚至只是掛號時排你前面素昧平生的病患,都會介紹各種通血路的秘方。在不好意思拒絕眾人的好意,及對無能西醫的不滿下(為什麼好得這麼慢!!),於是就給他來個中西整合醫療。接下來患者的INR值便呈現完全渾沌無法預測的變化,這時往往要不就是醫師棄守改用其他抗血栓藥物,要不就是病人受不了頻繁地回診、抽血、調藥量,轉而尋訪其他名醫(感謝台灣健保的方便性)。此外,Af病患落在不同科別的醫師手上往往處理原則不盡相同;就算同一科的醫師,若是醫師心中存有無法抹滅的陰影(相信我,只要你當醫師夠久且照著Guideline給warfarin,總有一天你會遇上病人大出血),只要細心思索,應不難找到使用warfarin的contra-indication,然後決定不用warfarin,醫師與病人都落得個輕鬆愉快。若是哪天病人又中風了,只能說是命運多舛了。因此種種,在台灣Af病患使用warfarin的比率自然就高不起來了。 說真格的,回歸到文獻證據,warfarin在預防Af患者中風再復發的效果實在非其它藥物可及(雖然warfarin不能降低overall mortality,口服的factor Xa抑制劑Dabigatran預防再次腦中風的效果可能極有潛力),且愈來愈多文獻證實,即便在傳統的出血併發症高危險群(如>75歲的老年人),warfarin預防中風復發的效果依然不減。Guidelines是簡單明瞭的,Get with the guideline是無法閃躲的,但真正有效且需要花費更多心思與時間的是Get with the patients,了解病人的疑惑與需求,好好地說明治療的原則與用藥的方法,有好的compliance才能達成有效的醫療。 |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