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醫院為基礎的初次缺血性腦中風三年死亡率與初始腦中風嚴重度關連研究

作者:李雪楨/張谷州/黃裕淨 

目的:
亞洲持續為腦中風發生的高風險區域,以2002年為例,全世界因中風而死的案例60%發生在亞洲;然而亞洲區域中風後存活比例及功能狀態資料並不多見。腦中風持續為台灣十大死因前三名,以2007年為例,12875名台灣人死於腦血管疾病,然而台灣腦中風病患長期存活資料鮮少被探討。腦中風存活率為醫療品質指標,持續監測將有助於醫療品質的提升。在台灣腦中風存活狀態普查資料尚待建立時,由醫院為基礎的存活資料,將能部分代表台灣醫療的品質及做為未來改善的依據。本研究探討高雄長庚醫院初次腦中風病人的死亡率與初始腦中風嚴重度的相關性。

研究設計:
由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收集360位於1998年9月至1999年10月因為初次缺血性腦中風且在中風發生後48小時內住院病患,追蹤此些病人存活狀態。
由台灣衛生署死亡檔連結確認死亡時間及原因至2003年12月31日。
疾病嚴重度由NIHSS及巴氏量表來代表,將嚴重度分成輕度NIHSS 0-6,中度7-15,及重度16-38,共三組。
腦中風分類採用TOAST分類原則,為避免困擾因此盡可能減少undetermined分類;為統計便利分成小血管病變及其他兩組。
死亡原因依照死亡檔紀錄分為:腦血管,心血管及非血管性三類。
由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探索住院時的人口學特質(年紀,性別),疾病嚴重度,共病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等),及腦中風分類跟存活的相關性。

結果:
360位病患,58%男性,平均64.9 ± 12.7 (中數 67.0)歲,平均追蹤43.4個月(1天到51.1個月),百分之百追蹤完成。
住院時,NIHSS平均 9.4(中數6.0),巴氏量表53.5(中數60)小血管病變佔59%,cardioembolism 佔13%,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28%。
平均住院日數7(1-122)天。出院時,22%恢復良好,33%恢復尚可。

研究期間,共計92 (25.6%)人死亡,25人病發後一個月內死亡。累積死亡率第一年:12.2%,第二年15.8%,第三年20.5%,及第四年25.6%。
死亡率隨疾病嚴重度增加而增加,三年死亡率:輕度7.8% (95% CI, 4.8-12.6),中度18.6% (95% CI, 12.1-27.8),及,重度58.6% (95% CI, 47.4-70.1)。
腦中風分類小血管病變的病人三年死亡率8.9% (95% CI, 5.8-13.6),非小血管病變病人37.4% (95% CI, 30.2-45.8)。
死亡原因分析:30天內死亡者,死因為血管疾病84% (95% CI, 64% to 95%)2到5個月內死亡者,死因為血管疾病71% (95% CI, 42% to 92%)。
有心臟病病史及小血管病變病人似乎會影響存活機會。然而,調校年紀,性別及疾病嚴重度後,有無心臟病,或腦中風分類,與存活機率無關。
調校後,年紀,性別,疾病嚴重度,及,疾病嚴重度7-15跟年紀的交互作用,跟存活率相關。

討論:
本研究雖然有諸多方法學上不足及資料完整性限制,結果顯示年紀及疾病嚴重度影響初次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存活。
期待台灣更多的腦中風病人長期存活資料,協助找出可控制因素減少死亡的威脅。
推論疾病嚴重度的改變,會影響存活的機會;如能減少疾病嚴重度,有可能減少死亡率。

建議:
台灣腦中風死亡率,死亡原因等臨床資料十分不足;在這些基礎數據尚待建立之下,不可能有嘗試減少腦中風對台灣民眾威脅的治療研究。
此類型臨床研究難度遠超過實驗室研究,而且曠日廢時,成果不易展現,以致少有學者願意投入。
比起只要抽抽血,看看實驗室華麗的報告,持續追蹤病人且要能協助每位病人度過中風後的艱難階段,這類型的追蹤研究應該要更被鼓勵。
建立各醫院中風後各項恢復或存活指標,不僅有助於建立各醫院服務品質指標,更能協助病人,家人,及,衛生主管單位一起面對及改善腦中風對台灣的威脅。

參考文獻:
Chang KC, Lee HC*, Tseng MC, Huang YC. Three-Year Survival after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is Predicted by Initial Stroke Severity: A Hospital-based Study.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0;112:296-301.
Chang KC, Tseng MC*, Tan TY, Liou CW. Predicting 3-Month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First-Ev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Formos. Med. Assoc.
2006;105:310-7.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