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2011年左右,在一次執行臨床業務的過程中,發現腦中風病人的腎臟功能不良(定義是病患的”預估腎絲球過濾率” < 60 ml/min/1.73 m2),可能與施打血栓溶解劑後發生症狀性腦出血或是不良預後有關,推測可能是因為腎臟功能不良的病人,其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功能可能異常,導致病患容易發生出血的併發症,但是合併” 腎臟功能不良”的急性腦中風病人,是否就不能使用血栓劑治療,當時並沒有定論。
到了2013年初,我們嘉南這幾家醫院團隊的血栓溶解治療經驗更多了,登錄資料的樣本數也增加到一個數目了,於是就參考當時僅有的幾篇文獻,還有我們自己資料的分析結果,整理成會議論文於2013年的亞太腦中風年會(APSC)報告,並且回國後把口頭報告內容寫成論文投稿到期刊,順利地被Cerebrovascular Diseases接受,於2014年初發表(1)。我們的研究結論顯示: 腎臟功能不良的腦中風病人,往往年齡較大,腦中風的疾病嚴重度較高,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症比較多,而且血壓、血糖比較不正常,過去也有較高的比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而經過校正其他跟腦出血可能相關的干擾因子後,”腎臟功能不良”本身並不會增加腦中風病人施打血栓溶解劑後發生症狀性腦出血的風險。
後來這個研究題目還有續集,我們把在黃金時間內到院卻沒有施打血栓溶解劑的病患資料一起加入多變量回歸模式分析,統計後發現腎臟功能不良也不會”修飾”(modify)腦中風血栓溶解治療的效益,這篇研究不僅在2014年的APSC壁報發表,也在2015年初發表在期刊上(2)。同時我也把這段時間浸淫在”腦中風”、”腎臟功能不良”、”血栓溶解劑”的相關研究成果整理成我的博士論文,於2014年底通過博士學位口試,2015年1月取得博士畢業證書。
另外做研究的過程也有額外的收穫,例如透過email及撰寫letter to editor(3, 4),與參考文獻中的主要作者,”日本国立循環器病研究センター病院”的豐田一則、古賀政利等教授,產生學術上正面與積極的交流。而在撰寫博士論文過程中,也養成大量閱讀有關腦中風血栓溶解治療的最新相關文獻的習慣,這也讓自己在2015年下半,參與本學會與台灣神經學會一同申請全民健保”腦中風靜脈血栓溶解治療評估費”給付的整個過程中,起到一些幫助的作用(5)。未來若有其他人想要研究類似的腦中風靜脈血栓溶解治療之相關危險因子,我,還有我們團隊其他更資深的研究者,一定都很樂意提供我們過去在這個題目上的研究經驗與相關資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