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溶解劑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為目前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標準治療。依照台灣腦中風防治指引2008(1),病人抵達急診室時,若仍於發病2小時以內者,則應立即通知腦中風治療小組成員,以便發動血栓溶解劑治療機制。但實際上,能於2小時內送抵醫院的病人仍屬少數,因此接受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的病人數仍相當少。依國外文獻,以人群為基礎所進行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接受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的比例約在2%至8.5%(2),在醫院進行的研究則會因醫院的型態而不同。在台灣,依鄭建興醫師的研究,從2004年至2006年,台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接受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的比例由0.4%提升至0.8%(3)。依本院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住院病人統計,2004年有1.0%接受靜脈血栓溶解治療,2008年則為2.4%。 接受靜脈血栓溶解治療比例仍低的原因,主要可分為病人本身延宕與醫院的延宕,大部份仍歸咎於病人的因素(2,4)。為何病人中風後,無法即時送至急診室?一部份為未使用急救系統以救護車送醫,一部份則與民眾對腦中風的認知有關,中風後應儘速就醫的觀念仍有待建立。以本院為例,自2007年9月成立腦中風中心以來,於發病2小時以內抵達急診室者,佔所有腦中風病人(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的26.8%。腦中風病人由救護車送至醫院者佔23.1%,但發病2小時以內抵達急診室者,有42.0%是由救護車送達。 至於病人為何發生腦中風症狀後,卻未馬上就醫,依本院對病人的調查,36.9%的病人因症狀不嚴重,覺得可能會自行好轉;13.2%先至診所治療;15.1%自行嘗試藥物治療,如使用所謂通血路藥物;12.2%因交通不便或無家屬可送醫。本院雖位於嘉義市,但服務的病人約半數由鄰近鄉鎮地區前來,而鄉村地區年輕人口外流,病人就醫實為不便。若因交通不便或無家屬,則可教育民眾使用119來協助送醫。但前三個理由均肇因於病人不了解腦急性中風的治療。因此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不足仍是延遲就醫的最大原因。腦中風中心所應肩負的任務,除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隨時能執行靜脈血栓溶解治療之外,如何教育民眾”時間是治療腦中風的關鍵 (Time is Brain)”,更是一大挑戰。 |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