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所熟知的,血中膽固醇濃度與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有密切的關係,使用降膽固醇藥物對於IHD的預防也有顯著的科學證據,可以減少疾病之發生及後續個人、家庭和社會成本的付出[1]。然而,針對膽固醇與腦中風之關係卻是莫衷一是,主因是IHD之發生與動脈粥狀硬化息息相關,而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LDL cholesterol)更是造成血管阻塞的兇手。中風的類型可分為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及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 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缺血性中風的病因又可細分為大血管梗塞(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infarction)、小洞性梗塞(lacunar infarction)、心臟栓塞性(cardioembolic infarction)。日本學者在Hisayama 研究中指出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與大血管梗塞性中風有正相關,而與心臟栓塞性沒有關連[2]。因為研究族群、研究方法、對中風的定義不一致等種種因素,使得研究結果出現落差。例如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NOMAS)是一個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此研究中追蹤未曾中風的受試者,連續抽血並觀察中風的發生。結果卻發現低密度膽固醇(baseline LDL)和非高密度膽固醇(non-HDL cholesterol)與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成「負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高血脂病患使用降血脂藥物,降低了缺血性中風的風險[3]。
血中膽固醇濃度過低與ICH的關係也是大家熱烈研究的議題。在此提供近兩年幾個大型的研究結果給大家參考。2012年Zhang Y等學者發表一篇前瞻性研究,收案五萬八千多位芬蘭人,分析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與中風的風險。結果發現在男性,總膽固醇濃度與缺血性中風成正相關,但在女性,總膽固醇越低ICH的風險卻提高[4]。在另一篇針對前瞻性研究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中得到這樣的結論:總膽固醇濃度越低ICH的機會越高;LDL的濃度越高ICH的機會越低;HDL濃度似乎與ICH風險成正相關[5]。但是在另一篇收集31篇隨機對照試驗的統合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正在積極使用降血脂藥物治療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起來,發生ICH的風險並無顯著差異,在實驗組中,LDL下降的程度和血中濃度也與ICH的風險無關。反而使用降血脂藥物治療,最終所有的中風機會和致死率都有顯著下降[6]。
雖然膽固醇濃度與缺血性中風的相關強度仍須進一步分析,但從1994年4S藥物臨床試驗到後續CARE、LIPID試驗,JUPITER、SPARCL試驗,證實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對中風的發生及預防復發都有成效。2009年法國學者Pierre Amarenco將1966至2003年針對降血脂statins藥物的試驗作一個統合分析發現每降低LDL 1mmol/L(約等於39mg/dL),可降低中風的相對危險性(relative risk, RR)21.1%。如果可以更嚴格降低(intensive reduction)LDL,相對一般控制程度(RR:13%)來說,中風復發的風險會有更顯著的下降(RR:16%)。未來研究的課題,則是會希望更多的證據告訴大家LDL應降到多少對中風的初級預防及復發會有更好的成效。
總的來說,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與大血管梗塞性中風有相關,而積極降低血中濃度對於缺血性中風的發生和預防都已經是不爭的定論。至於膽固醇濃度與ICH的微妙關係,也許需要更多更強的科學證據。因此,降血脂治療與否,著實需要臨床醫師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而作客製化的調整。不管是美國或歐洲近兩三年都將高膽固醇血症的治療依據最新的科學證據作更新。台灣全民健康保險也從善如流,在民國102年8月修正了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雖然增加藥費,但長遠來看,將可預防更多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膽固醇無法從外觀得知,需要抽血檢驗,希望藉著這篇文章,提醒讀者,找時間該抽個血保護您的血管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