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6我們台灣選出了新的總統,而在前兩天,我曾經把行醫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寫成心得分享給朋友,後來覺得應該把這兩篇投稿到我們這期的學會會訊,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腦中風病人安寧照顧經驗>
2016-01-14
病人是88歲女性,因嚴重腦幹中風導致昏迷,於01/12晚間到院,01/13凌晨經急診住進本院病房,經解釋後,家屬簽署了DNR。病患的子女眾多,01/13白天陸續到院探視病人,在狹小的健保床病房中擠成一團,人聲鼎沸,枕頭旁邊的錄音機放著”南無阿彌陀佛”,伴隨著病患急促費力的呼吸聲…。
我會診腫瘤科醫師,與家屬開家庭會議,並且於01/14順利將病人轉入安寧病房繼續照顧,我覺得這整個過程簡直是”三贏”:
1. 病患贏: 免去許多無效醫療所造成的身體”千刀萬剮”與巨大痛苦。
2. 家屬贏: 安寧病房的健保床是2人房,空間明顯寬敞許多,窗外還有空中花園,花草扶疏美觀;且護理人力不但配置較充裕,照顧末期病人也非常有經驗,可以緩解這過程中,家屬許多的焦慮與不解。
3. 健保贏: 節省無效醫療如”呼吸器”的巨大花費。
過程中,我還緩解了主要照顧者(一位女兒)的罪惡感,因為其他家人很怨她太晚送醫,”中風不是有一種針,如果在黃金時間內打下去就會好?”,我在家庭會議中,跟其他家屬澄清: 目前我國藥物管理機關尚未開放80歲以上的病人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所以就算早點送,也是沒辦法”打那種針”,該女兒私底下告訴我說,很謝謝我在這點上解救了她。
人終究免不了一死,我想,我應該算是在這位病人的最後這段臨終旅途上,把她從經濟艙升等成尊貴的商務艙,甚至是頭等艙吧!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血管內治療術前評估經驗>
2016-01-15
今天中午,當我正坐在成大臨藥所的研究室裡,悠哉地修改著之前投稿的manuscript時,突然接到醫院急診通知有腦中風病人可能要打IV rtPA,於是急急忙忙地趕到新樓醫院去完成會診評估;病患是79歲女性,左側無力發作不到半小時,NIHSS是11分,電腦斷層顯示右側中大腦動脈有dense arterial sign,經過家屬同意後,給予病人施打IV rtPA,door-to-needle time大約30分鐘。
剛好昨天成大中風中心有開會,討論未來在急診室有關”血管內治療”的術前評估流程,我覺得這個病人有可能需要”血管內治療”,於是趕忙聯絡陳志弘醫師與黃致遠醫師,然後我就跟著救護車送病人到成大急診室,on上18號針頭後,病人進到CT room做CTA,當下加我有3個神經內科主治醫師,1個神經外科主治醫師,1個神經放射科主治醫師,中風個管師與研究助理,神經內科住院醫師,還有許多護理師,都一起陪同照顧這個病人。當病人CTA的圖形逐漸出來,大家屏息以待…
“應該是IV rtPA就打通了”,高興的是病人應該有救了,有點失望的是,現在應該不須要做”血管內治療了”,我看著神經外科醫師手上的那堆各種廠牌的devices,我笑說: “這堆沒能用到的devices,應該要價台幣20萬吧!?”
“不只啦! 要30萬”
事後檢討:
雖然是上班時間,感覺跟CT room那邊的配合還沒有很順利,病人13:00左右到成大急診,13:15進到CT room,大約13:45我們才看到CTA,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多做了CT perfusion的關係? 希望以後流程要更順利才好!